挂金灯 (《救荒本草》)
  【异名】酸浆实(《本经》),天泡草铃儿(《卫生杂兴》),金灯笼、天灯笼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,灯笼果(《铁岭县志》),天泡果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包铃子(《安徽药材》),端浆果、野胡椒(《江苏植药志》),锦灯笼(《山西中药志》),鬼灯笼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,水辣子、浆水罐、勒马回(《陕西中药志》)。
  【来源】为茄科植物酸浆的宿萼或带有成熟果实的宿萼。植物形态详"酸浆"条。
  【采集】秋季果实成熟、宿萼呈红色或红黄色时摘下,去掉果实或连同果实一起晒干。
  【药材】干燥的宿萼,呈三角形灯笼状,多压扁。基部略平截而内凹,中央着生细长的果柄,萼边缘2~4裂,常皱缩。将萼片全部展开,直径4~6厘米,橙黄色至橙红色,略有光泽,革质,薄而柔韧,具细密的网状脉,中空,或留有橙红色果实1枚。果实长约2厘米,宽约1厘米,果皮皱缩,内含多数种子。气特异,萼味苦,果味甘微酸。以个大、整齐、色红、洁净、不带果柄者为佳。 主产于吉林、河北、新疆、山东等地。此外,黑龙江、辽宁、山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等地亦产。
  【化学成分】含类胡萝卜素成分酸浆果红素。
  【性味】酸,寒。
  ①《别录》:"寒。"
  ②《卮言》:"酸甘。"
  ③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温,味咸。"
  ④《纲目》:"酸,平,无毒。"
  【归经】①《陕西中药志》:"入肝、脾二经。"
  ②《闽东本草》:"入肺、脾二经。"
  【功用主治】清热,解毒,利尿。治骨蒸劳热,咳嗽,咽喉肿痛,黄疸,水肿,天泡湿疮。
  ①《本经》:"(主)产难。"
  ②《别录》:"治烦热,定志益气,利水道。"
  ③陶弘景:"小儿食之能除热,亦主黄疸。"
  ④《嘉佑本草》:"主骨蒸。"
  ⑤《滇南本草》:"利小便,治五淋、玉茎痛。攻疮毒,治腹痈,破血,破气。"
  ⑥《南京民间药草》:"治喉痛及肿。"
  ⑦《中药材手册》:"清肺胃热,消郁结,止喉痛。治咽肿,锁缠喉风,一切疮肿,妇女血崩。"
  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洗、捣敷或研末吹喉。
  【宜忌】①《陕西中药志》:"虚泄泻者忌用。"
  ②《闽东本草》:"有堕胎作用,孕妇忌用。"
  【选方】①治百日咳:酸浆果实,瓦上烧存性。每服一分,白砂糖送下。(《江西中医药》(3):22,1953)
  ②治喉炎:天泡果研末一钱,加冰片一分,吹喉部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  ③治尿结石:天泡果五钱,龙胆一钱,草药(红茯苓)三钱.香樟根一钱,生车前草五钱。煎水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  ④治天泡湿疮:天泡草铃儿生捣敷之,亦可为末,油调敷。(《卫生杂兴》)
  ⑤治天蛇头(指尖痛):天泡果套在指上患处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 
 中药大全提醒您:此中药来源于网络,使用前请遵医嘱。 |